8/31/2011

《老师的爱心,扫除黑暗角落》读后感

最近,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骇人的案件:有七十九人涉嫌集体吸毒,其中四十六人未成年,最先的仅读小六,这件事实非同小可。我们这么健康的国家,其实有一个非常黑暗的角落。。。常常有人要我谈品德教育,我都觉得多数人捉不到重点,我们该注意的是一些已经快被边缘化的孩子,这些孩子几乎全部来自弱势家庭,弱势父母导致他们的功课远远地落后于别的同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将他们的功课拉拔起来。
这次我们国家出了如此严重的青少年涉嫌吸毒的事件,政府当局丝毫没有什么反应。我们感觉是他们不太愿意碰社会上这个黑暗角落,因为他们也没有能力将光明带到黑暗的角落去。我仍希望我们从事教育的人,能主动地重视这些孩子,将他们从黑暗的角落带到光明的地方来。~李家同《故事六十八》

看了这篇源自《故事六十八》之《老师的爱心,扫除黑暗角落》。作者李教授写的是台湾的社会问题,但其实也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成绩差,逃学,辍学,犯法,吸毒,卖淫。
作者强调的不再是品德的培养,而是弱势家庭。他们不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但他们往往是问题的根源。
我们责怪现在的家庭过于注重学业表现,然而在社会的另一个角落,一群贫穷父母却忙于家计,他们的孩子跟不上学业,他们没钱请家教,累计而来的问题是成绩差劲。学校放弃,孩子在学校找不到尊严,所以他在陌生人身上找尊严与认同,但陌生人往往是魔鬼而非天使。
把这群孩子的功课搞好,让他们在学业里找到自己的价值,掌握生存技巧,才能减少问题学生。
美国教育家William Bagley及他的伙伴提倡的essentialism教育哲学,强调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该把基本的读,说,写,算基础打好,并且学习重要学科如语言,数理,历史等等,然后循序渐进,学习更复杂的学科,这些学习都是为了将来在社会立足的基石,如果没有把根扎好,风雨来临,就会不堪一击,迷失自己。
然而学校为了校誉只培养优质生,老师对弱势学生充满无力感,社会人士觉得事不关己,他们就成了一群被边缘化的孩子。这群人会长大,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就活在你我的生活里,他们没生存条件,他们会做坏事,遭殃的也许就是我们自己,也可能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
我们的社会存在着那么多社会问题,除了是道德教育的失败,也许就如李教授所言:很多时候是我们忽略了这么一群不幸的孩子。

8/29/2011

走过失落的力量

关于一切苦中带甜的记忆,
唯有把甜的部分扩大,活着的人才能得以善生。~冯以量

21/08/2011,听了一场讲座。

关于生死课题。
第一位主讲人是冯以量先生,
一个富有临终关怀经验的社工。

关于死亡,他提倡善终善别与善生。
让生离死别,可以妥善安排。
让活着的人,有意义活下去,
让临终的人,可以了无遗憾地离开。

这是每个人的功课。
因为我们会面对别人的死亡,
同时要处理自己生命的终结。

无论贫富,死亡面前,
没有例外,同样平等。

主讲者讲了几个善生的故事。
其中一个浪漫的例子;
一个预知死期的丈夫,
为妻子办了一场婚礼。
一枚戒指,一只手表,一束鲜花。
要在死前为妻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以量先生说:
丈夫死了,妻子的苦痛会很深,
但她也会带着丈夫满满的爱,
化为力量,好好并继续活着。
生命可以结束,
留下的爱,永远不会离去。

然而人生充满无常,
突如其来的死神来访,
让善终善别善生的课题,
成了一道沉重的人生难题。
我们接受无能为力,
我们也可以去学习,
在可以掌握的空间,
学习处理这人生大题,
让生命中的遗憾,
努力地减到最低。

第二位主讲者为唐米豌小姐,
一个在女儿意外死亡后,
带着女儿的遗志,
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
教导孩子们学习英文。
后来的两年时间,
她随医疗队来到癌症村,
为孩童清洗伤口,
为便秘的孩子挖肛门,
对一个文艺工作者而言,
这是一项很艰辛的任务。
她一度想逃离,
然而她在逃走前,
看到了死去的女儿。
想起女儿曾经问她:
“爱,有困难吗?”
这道问题,在女儿离世后几年,
再次浮现于脑海。
当年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当下有了答案。
她告诉自己:爱,没有困难。

一个美丽的善念,
一份来自女儿的力量,
让这个永远的妈妈,
扛起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使命。
让自己的生命继续发光发热。

听了很感动,
爱,有困难吗?
对于我们所爱的人,
无论有多少的争执,不满,生气,
但愿情绪平复后,
爱,依然存在,
爱,没有困难。

p/s:没做笔录,希望资料没有失误。

7/25/2011

走出好人生

你每天走路吗?
医学专家发现,经常坚持走路的人,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每天走路三十分钟,可以预防及减少三十巴仙得心脏病,五十巴仙得糖尿病,二十巴仙得
乳腺癌,以及高血压,老人痴呆,动脉硬化,骨折等的机会。
除此之外,走路还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改善腰,肩,头部疼痛,消除压力,改善睡眠,抵抗忧郁,瘦身减肥等。~资料摘自《走出一个好身体》

走山是我的生活习惯,
也是一些人的生活部分,
每次走到山林,
总会见到熟悉的脸孔,男女老青都有,
大家在不打扰对方下,礼貌地打个招呼,
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习惯走山的人,都像喝咖啡上瘾般,欲罢不能。
漫步于充满绿意的树林里,
心里自然会浮现一片宁静与自在。
不知不觉地走到汗流浃背,
身体也变得舒畅与轻松。
这也许就是行山的魅力吧。

如果条件允许,您不妨到邻近的山林,
漫步行走,享受宁静,锻炼身体。
忧郁烦恼与压力也会减少。
如果居住环境中没有大自然,
就到公园草地行走吧,
只要您愿意给自己机会,
好的人生,也可从走路开始。

7/22/2011

另一种能量

有时候,活着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我们仍然坚持地活下去,以示对生命最大的敬意。~杏林子

第一次看杏林子的书~《另一种爱情》。
书中流露了一个作家对生命的热爱与积极,
她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仁爱,坚韧,希望与信心。
而事实上,杏林子在十二岁时罹患了罕见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她的生命自此与病痛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把痛分为小痛中痛大痛巨痛及狂痛。

顽疾,曾让她的世界囿于寸尺之地。
人生与未来仿佛也没有了发挥之处。

然而凭着家人的爱,
她愿意把疾痛当成另一种能量,
把自己的世界化为旷阔新天地。

积极学习,用心写作。
珍爱生命,激励别人,

她用她的文字,影响了读者群。
她用她的行动,帮助了弱势者。

我在她的文章里,
发现了文字的力量,
没有哀怨,没有消极,
她选择做爱的使者,
努力把爱撒在人间。
为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彩下美丽绚烂的色彩。

作为一个喜欢书写的人,
仿佛也从她的书里,
领悟了书写的意义:
用文字散发善意,正面与快乐,
那~才是文字的重要功用。

7/20/2011

写友谊

周日与秀玲见面。
我们有好几个月没见面了。
下午后的周日,我们谈了六个小时。
从工作,家人,朋友,生活,政治。
我们是无所不谈的朋友,
但是我们很少见面。
秀玲说我们都是一样,
独来独往,享受独处。
这几年来,
我确实过着这样的生活。

我和秀玲在青运认识,
我们参加了辅导义工课程。
上课,分享,演练。
那是个开放的空间,
扮演自己,了解他人。
学习助人与自助。
课程结束后,
我们都没有做辅导义工,
秀玲后来成为了辅导员,
而我因此多了一些朋友,
好像碧月,好像锦照,
都是可以谈深入话题的朋友。

九年的友谊,
秀玲说她很珍惜,
听了,是一阵子的感动。

人生每个阶段都不一样,
但都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影响,
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赢取难得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