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生命中有些事是我们解决不了的。尤其是无关个人,却又深深影响你喜怒的人与事,或环境。
唯一可以努力的,不过是把焦点移去另一个方向,减轻它在你生命中的负面影响。再年纪大一点,我们也许有能力在这些不幸中找到它的价值与意义。
今天,在报章副刊看到信箱辅导。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叙述她不幸的家庭状况:
父母忙于工作,夫妻不和。
父亲说:如果有的选泽,他宁愿不回家。
夫妇吵架时;如果当初不结婚,就不会有孩子,不会有家庭包袱。
少女觉得很不快乐。
张碧芳小姐对个案的回复是:
我觉得你绝对有必要老实面对与及早处理你的困境及情绪。
我在你描述的家庭中,看到这样的画面:
爸爸和妈妈都很勤奋,他们上班,工作,找钱。
妈妈很顾家,下班再累,还得忙于家务。
爸爸很尽力,心里再不愿,还是定时回家探望子女。
爸爸和妈妈都很尽责,夫妻关系不好,还是把家撑下去。。。。
十六岁的孩子,可以从这些角度去看她面对的问题吗?
她可能从她的同学家庭中看到:
别人的父母一样忙于工作养家。
别人的母亲一样每天烧菜煮饭,
不同的是,她的家很吵,她的家很冷。
别人的父母不会不甘愿回家,
别人的父母不会当他们是包袱而是心肝宝贝。
她又如何把父母伤人的话当成好话?
她的年龄她的经历无法给她这份智慧这份豁达!
也许,她从张小姐的提议中看到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但父母的性格已定型,他们也不会一天就成长。。。
他们还会吵架,父亲还会摆出那份不情不愿。。。
少女如何那么坚强那么乐观那么有智慧的度过她漫长的成长岁月?
她只有十六岁。
我无意质疑张小姐的专业。只是想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也许我们大人也不能做到的,孩子更倍感无力。
何不给她更实际的建议,承认家庭存在的问题,自己能做些什么,如果什么也不能做,就努力读书,多参与有益有兴趣的活动,从活动中建立自己的价值与自信,也能得到朋友与师长的情谊,弥补在家缺乏关爱的遗憾。
助人工作中,真心的倾听与感同身受的同理往往比一切的辅导技巧更为重要,它会神奇地给当事人力量与支持。
5/29/2009
5/26/2009
幸福感受
5/25/2009
5/23/2009
5/22/2009
坦然对生死
昨天和秀玲去听讲座,来到星洲日报总社,“泊车位已满”的牌子竖在入口处,看来这场谈“提高对生命认识,美好告别”的讲座吸引了不少人来捧场,来到会场,果然座无虚席。看来,人们不再对生死有重重避讳,反之,更希望从专家身上,学习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我们曾经是今天的你,今天的我们将会是明天的你。”
我们曾经活过,如同现在活着的你,明天你会离开人世,如同今天死去的我们。
死神到处都在,死亡到处发生,我们在别人的死亡中有了更深层的体悟:人死不定,我们不知何时何地生命会终结,唯一可肯定的是,死亡是一定的,那么,就得理智的正视它。
主讲人告知观众如何处理亲人离世后所面对的法律,葬礼以及活者失去亲人的情绪处理。活着的人如何面对往后的日子是重要的,觉诚法师以佛教的角度劝告大家在亲人往生后要抄经,不浪费,不杀生并把往生者的遗物布施他人,以让往生者有更好的归处。佛家相信,离去的人,在不久之后,会以另一个全新的躯身,活在人间。所以他们把死去的人叫往生者,而不是往死者。
我虽然是无宗教论者,但相信在生死课题上,宗教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让面临死亡的人得以以平静的心态回到生命的原点,尘归尘,土归土,而在世的人也凭本身的宗教信仰得到一个心灵上的依归。
主讲人提醒大家,生前的真诚对待比任何更好更完美的葬礼更为重要,生命的终结传达了正面的讯息,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人,把握有限的生命旅程。也透过对死的认识,减少对死的恐惧,提早与家人讨论身后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遗憾。
死亡是必然的,这句话在讲座后牢牢地在我心里。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活着,感恩活着的每一天,在死神来临时,也要安祥平静地离开。
“我们曾经是今天的你,今天的我们将会是明天的你。”
我们曾经活过,如同现在活着的你,明天你会离开人世,如同今天死去的我们。
死神到处都在,死亡到处发生,我们在别人的死亡中有了更深层的体悟:人死不定,我们不知何时何地生命会终结,唯一可肯定的是,死亡是一定的,那么,就得理智的正视它。
主讲人告知观众如何处理亲人离世后所面对的法律,葬礼以及活者失去亲人的情绪处理。活着的人如何面对往后的日子是重要的,觉诚法师以佛教的角度劝告大家在亲人往生后要抄经,不浪费,不杀生并把往生者的遗物布施他人,以让往生者有更好的归处。佛家相信,离去的人,在不久之后,会以另一个全新的躯身,活在人间。所以他们把死去的人叫往生者,而不是往死者。
我虽然是无宗教论者,但相信在生死课题上,宗教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让面临死亡的人得以以平静的心态回到生命的原点,尘归尘,土归土,而在世的人也凭本身的宗教信仰得到一个心灵上的依归。
主讲人提醒大家,生前的真诚对待比任何更好更完美的葬礼更为重要,生命的终结传达了正面的讯息,提醒我们要好好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人,把握有限的生命旅程。也透过对死的认识,减少对死的恐惧,提早与家人讨论身后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遗憾。
死亡是必然的,这句话在讲座后牢牢地在我心里。但愿我们每个人都好好活着,感恩活着的每一天,在死神来临时,也要安祥平静地离开。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