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22

毕业袍

 今天看到朋友的小孩穿上毕业袍,

很正式的在台上领毕业证书,

感觉好像是大学毕业一样。

我特别有感触......

如果人人都可以穿毕业袍,

毕业袍又有什么特别意义呢?

就在昨天,

一个朋友和我分享了她的学习历程,

毕业论文经过无次数的修改,

期间,还要忙于工作家庭。

整个过程,

从填写了定稿表格,

开始N次修改论文,

答辩前,再修论文,

通过后,再修论文。

到正式收到合格通知,

用了超过半年的时间。

她说:走过了,我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

那种感觉,真的配得起那套毕业袍。

一如任何比赛的奖牌,

它的意义,不在奖牌,

而是背后那份付出,

毅力,以及不放弃。





4/20/2022

你怎么了?

 晨起,

在公园里,

也许来晚了,

只剩下一个常来的老妇人,

和一个陌生的印度人。

老妇人走了,

那个有树有草,

偌大的空间里,

只剩下我和陌生人,

我站在远方,

看见有一辆四个门都打开的德士,

想必他就是那辆车的主人。

他站了良久,

低头看手机或打字,

他提着一个东西,

走去一边,

又走到另一边;

他走去栏杆,

又回到草地,

然后,

他举起一只手,

往我的方向走,

我的心有点慌,

担心他是坏人,

突然,

他又坐在草地上,

一动不动,

眼望前方的那座山。

我又担心他做傻事:

他要干什么?

他会不会跟亲友告别?

提着的是不是汽油?

他为何来的这个地方?

此时,太阳更猛烈了,

我打算离开,

我走到公园旁的一户人家,

拜托她注意一下这个人。

“你怎么了?”

我不喜欢干涉别人的事,

但我希望每个人都安好。



4/19/2022

当选择多的时候......

 今天看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你一定认为购物时多选择会更好?

研究人员却发现:

多选择可能更吸引人,

然而,

选择少却让我们更快乐,

也更易于在短时间内做出选择。

更多的选择,

让人们陷入选择困难中,

也面对更大的选择压力,

并且花更多时间做选择,

对自己所选的带着高期待。

选择后又陷入另一个疑惑中:

我选的,是最好的吗?

我是不是有做对选择?

于是,

手握着一样东西,

心里却想着没选的。

很多时候,

选择多看似幸福,

我们却从研究人员的结果里,

看到另一种人生道理:

因为选择少,

我们更忠于所选的,

也更珍惜和欣赏手中握着的,

这何尝不是更幸福呢?








4/16/2022

蚊型脚车八死案

沈可婷在这几天成了大马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样的曝光率,

我想任谁都不愿意要!

理性角度来看:

沈可婷没有错,

少年有错,

父母更是错,

感性而言:

他们都是意外的受害者。

但是,

如果法庭无法有个合理的判决,

我们这些驾驶人士,

无论多守交通规则,

都可能是下个受害者。

那些在马路横飞的少年,

也可能会更多命丧虎口。

一起不幸的交通事故,

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一个公正的判决,

却是大家期待见到的。



4/14/2022

因为文字,事物得以永存。

 什么事与物可以永存?

作家冯骥才写了一篇《夕照透入书房》,

文中写道: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

他说:阿房宫和华清池已片瓦不留。

李杜的名句,老庄的格言却镌刻在华人心里。

世界延绵最久的是什么?

他说:是思想与精神,

而且是文字才能准确记录思想。

想想作家说得一点儿都没错,

文字的力量很强大,

从甲骨文开始,

那个悠久的上古汉语啊,

2022年的今天,

我们依然能够读着老祖宗的文字、思想,

读着那些,现在触不可及的种种:

普通百姓的日常,

惊涛骇浪的战争,

历经沧桑的智慧,

官场中人性的丑陋,

因为文字的书写,

于是我们有了历史,

于是我们有了机会,

窥看自古以来的善恶,

了解那个充满局限,

却又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古年代。

于是未来的人,

可以知道活在钢骨水泥,

活在手机与电脑里的我们,

生活里的种种精神面貌。

因为文字,

我们才能一代又一代,

把思想、艺术、智慧,

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文字啊,文字,

从来都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