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
在公园里,
也许来晚了,
只剩下一个常来的老妇人,
和一个陌生的印度人。
老妇人走了,
那个有树有草,
偌大的空间里,
只剩下我和陌生人,
我站在远方,
看见有一辆四个门都打开的德士,
想必他就是那辆车的主人。
他站了良久,
低头看手机或打字,
他提着一个东西,
走去一边,
又走到另一边;
他走去栏杆,
又回到草地,
然后,
他举起一只手,
往我的方向走,
我的心有点慌,
担心他是坏人,
突然,
他又坐在草地上,
一动不动,
眼望前方的那座山。
我又担心他做傻事:
他要干什么?
他会不会跟亲友告别?
提着的是不是汽油?
他为何来的这个地方?
此时,太阳更猛烈了,
我打算离开,
我走到公园旁的一户人家,
拜托她注意一下这个人。
“你怎么了?”
我不喜欢干涉别人的事,
但我希望每个人都安好。
今天看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你一定认为购物时多选择会更好?
研究人员却发现:
多选择可能更吸引人,
然而,
选择少却让我们更快乐,
也更易于在短时间内做出选择。
更多的选择,
让人们陷入选择困难中,
也面对更大的选择压力,
并且花更多时间做选择,
对自己所选的带着高期待。
选择后又陷入另一个疑惑中:
我选的,是最好的吗?
我是不是有做对选择?
于是,
手握着一样东西,
心里却想着没选的。
很多时候,
选择多看似幸福,
我们却从研究人员的结果里,
看到另一种人生道理:
因为选择少,
我们更忠于所选的,
也更珍惜和欣赏手中握着的,
这何尝不是更幸福呢?
沈可婷在这几天成了大马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样的曝光率,
我想任谁都不愿意要!
理性角度来看:
沈可婷没有错,
少年有错,
父母更是错,
感性而言:
他们都是意外的受害者。
但是,
如果法庭无法有个合理的判决,
我们这些驾驶人士,
无论多守交通规则,
都可能是下个受害者。
那些在马路横飞的少年,
也可能会更多命丧虎口。
一起不幸的交通事故,
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一个公正的判决,
却是大家期待见到的。
什么事与物可以永存?
作家冯骥才写了一篇《夕照透入书房》,
文中写道: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
他说:阿房宫和华清池已片瓦不留。
李杜的名句,老庄的格言却镌刻在华人心里。
世界延绵最久的是什么?
他说:是思想与精神,
而且是文字才能准确记录思想。
想想作家说得一点儿都没错,
文字的力量很强大,
从甲骨文开始,
那个悠久的上古汉语啊,
2022年的今天,
我们依然能够读着老祖宗的文字、思想,
读着那些,现在触不可及的种种:
普通百姓的日常,
惊涛骇浪的战争,
历经沧桑的智慧,
官场中人性的丑陋,
因为文字的书写,
于是我们有了历史,
于是我们有了机会,
窥看自古以来的善恶,
了解那个充满局限,
却又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古年代。
于是未来的人,
可以知道活在钢骨水泥,
活在手机与电脑里的我们,
生活里的种种精神面貌。
因为文字,
我们才能一代又一代,
把思想、艺术、智慧,
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文字啊,文字,
从来都不容小觑。
你多久没仰望天空了呢?
我很久。
我只见到眼前的,
尤其是不快乐。
某天的0814时,
几乎是同个时间,
我见到了天空的多样化。
不变的是,蓝与白。
古人的天空,
无论如何变化,
依然和我们看到的,
相差无几吧?
遥远的你,
无论与我距离多远,
无垠的天空,
想必也是蓝与白的吧?
有人说:
当你不开心,
看看天空吧。
天空那么大,
总能容纳你的伤与悲。
其实,
我更看到这个永恒底下的生命,
无论是树是草是动物或是我们,
无论处在地球的哪一端,
生命都逃不过死亡。
几十年前的那个“他”“她”或“它”,
是否还存在着?
我们都只在这片天空下,
在它的俯视下,
短暂地活着,
呼、吸,
生、死;
天空长存,
生命易逝。
仰望天空,
我看到的不是它的永恒,
而是我们那匆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