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2015

关于最近2

我的学生问:
老师,情人节快到了,你怎样度过?
我笑而不答。
反而加剧了她的好奇。
老师,和谁度过嘛?
和自己度过啊。
还是没有惊喜。
对这个老学生而言,
我应该是个爱情笨蛋。
但是生命从来不完美,
我已经认命了啊。
其实我并不寂寞,
或者说
寂寞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

想谈谈一个印度学生,
她叫Dhashayni。
已经很少见到认真学习的学生了,
所以看到这位年轻姑娘用心学华文,
心里有着暖暖的感觉。
我在她写着中文时,
轻轻地问了她一句:
你的愿望是什么?
成为一位老师,她说。
头抬了起来又低下写字。
我记得当初在电话里,
我问她学华文的原因,
她说以后找工作比较有优势,
一个十八岁的女孩,
已经努力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了,
这是一个好学又成熟的小女孩。
我想她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过得很好,
毕竟命运·的好坏往往就在于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电话那端是一把熟悉的声音,
很多年不见了也一直没联络,
但是交过心的朋友还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那年她在我们店附近做编剧,
那年我在店里做店小二,
就这么莫名其妙相识相遇,
那段年轻的岁月,
彼此的心事还不少,
就这样成了交心的朋友。
后来一场经济风暴,
她回到了家乡槟城,
我们就渐渐少联络了。
友情就是这样吧,
来了也会离开或者遗忘,
可以记住的也一定是值得珍惜的。
这个新年,就让我们好好聚聚吧。


2/02/2015

关于最近

新年走过了第一个月。

原来我在2015年没有任何特别愿望。
生活没有不平顺,
就是简简单单的生活。

今年有了三个印度学生,
就是为了年尾的毕业论文。
原来印度人学华文真的不容易,
就如我们学丹米尔文那么不简单。
感谢他们给了我写论文的灵感,
希望我的论文可以顺顺利利地完成。

今天在院子里油漆,
我把墙壁上的旧漆刮掉,
再涂上白色的新漆,
我的女儿FIFI就躺在一边,
陪我(不是帮我)做工。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本事了,
连男人的工作也可以轻易完成,
这个应该是幸福也可以称为不幸吧。

在看着《咯布尔女孩》这本书,
生活在塔利班政治中,
阿富汗妇女努力挣扎求存。
世界的某些角落,
女人依然卑微又坚强的生活着。
书本在断断续续地看着,
生活好像有太多让人分心的事了。

不知几时开始,
喜欢看蔡兴隆的《小城定风波》,
就写着平平凡凡的小城生活,
这星期他提起董桥说过的话:
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
我没有辜负签上我名字的每一篇文字。
 突然想起本地作家黎紫书,
那天在微型小说工作坊,
她表示她一直很努力地创作。
对于创作,我没太多想法,
但是我敬佩每个认真的创作者。
我知道,即使有天赋,
成功也需要不断地努力,
成功从来不会从天而降。

2015年的第二个月,
希望一切也是平顺的。





1/27/2015


她不问,他不说。
窗里窗外,
一暗一亮,
一团谜在空中飘荡。


1/22/2015

《第十三个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虽然轮廓、大小、重量各异,但是悲伤的颜色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第十三个故事》一直藏在我的书架上,终于在这新的一年看完了这本小说。故事带着忧伤,结尾却是正面的。我们都有过的失落,这一份失落,有人深藏起来,直到老死;有人选择面对处理,最终放下。或者可以的话,重新生活。无论这是否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之一,但我从书中得到的领悟就是如此。

知名作家温特一直过着隐居低调的生活,关于她的出身背景,一直是个大家想知道却一直无法得知的秘密。然而在她生命接近终点时,她请了玛格丽特为她写传记。温特是一个私生女,因为不光彩的身份,她一直隐瞒过去、避谈出生。对于自己的身世,最终她选择临终前坦开心胸,告诉世人她的真实故事。在临死前放下背负了一辈子的真相。

替温特女士写传记的玛格丽特同样有着自己的故事。她在无意中发现自己有个原本连体的双胞胎妹妹。可是她与妹妹,却在手术后永远分离了。这个意外知道的秘密,让她一直觉得身边有另外一个自己,如同影子,时时刻刻在自己的身边。这个影子,笼罩着她的人生,让她无法快乐起来。撰写温特与双胞胎姐妹的故事,让她有了机会从中领悟:生命须要适时放下后才能真实过活。于是她摊开心怀,与自己的妹妹相遇、对话和道别。影子从此离开她,她得以过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奥瑞里斯是个孤儿,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只知道一个晚上,他被人遗弃在一个老奶奶的家外,从此,他被老奶奶抚养长大,老奶奶对他很好,但是他对自己的身世一直无法释怀,他常常研究当年遗弃他的人留下的物品,也常流连在他相信是他原来的家的地方。婴孩时代的空白,一直是奥瑞里斯想去填满的部分。后来他与玛格丽特结为好友,在这位传记作家的努力下,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温特的外甥,一个在迷糊下诞生的生命。最后奥瑞里斯知道自己其实并非孤独一人,原来他还有同父异母的妹妹和可爱的外甥时,他终于在努力一生后,拥有了世间难得的亲情,从此幸福过活。

生命中往往有许多悲伤与失落,也许我们穷其一生,都想逃开它,就如作家温特,可是最终可以让我们放下的,其实就是处理与面对,就如玛格丽特,坦诚面对那个阴影部分,才能与自己和好,过好自己的人生。也如奥利瑞斯,努力追寻自己的身世,在知道自己的不堪身世后却依然因为还有可贵的亲情而倍感幸福。

我喜欢故事的结尾。
每个人的故事中固然有着同样颜色的悲伤,但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绘出亮丽的人生。




 

1/07/2015

分享故事

这是早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是在一本初中华文作业簿里:

在越南的一所孤儿院里,
由于飞机狂轰滥炸,
一颗炸弹扔进孤儿院里,
孤儿院里的人,
有些死了,有些受了伤。
其中一个女孩受了重伤,
失血过多,需要输血。

幸好医务人员及时赶到,
可是他们没有可共使用的血浆。
医生决定就地取材,
给在场的每个人验了血,
发现了几个孩子的血型
和受伤的女孩一样血型。
可是问题来了,
医生不太懂越语,
不知如何告知
这些孩子需要他们的血。
于是,她用了仅会的越语,
和一大堆的手势告诉孩子们
他们的朋友需要血,
需要你们给她输血!
终于,孩子们像听懂了,
却又露出一丝的恐惧。
没有人举手表示愿意
愿意输血拯救他们的朋友,
医生很惊讶,
为什么他们不愿输血呢?

此时 ,一个小手慢慢举起来,
却在举到一半时放了下来,
好一会儿,他又举起他的小手,
这一次,他没有再次放下手。
医生松了一口气,
高兴地把男孩带到临时手术室。
男孩僵直地躺在床上,
看着针管插入自己的胳膊,
血液一点一点被抽走,
男孩的眼泪也一滴一滴流下。
医生很慌,以为自己弄伤了男孩。
关键时刻,越南护士出现了,
医生赶快把情况告诉她,
越南护士低下身子与男孩谈了一会,
不久,男孩竟然破涕为笑。
原来,男孩误解了医生的话,
以为要抽光自己的血才能救到女孩,
医生终于明白大家不要输血的原因了。
此时,医生又不明白一件事了:
既然以为输血后会死,
为什么这个男孩愿意输血呢?
越南护士帮医生问男孩,
男孩说:因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
但是我却因为这篇文章,
有着深深的感动。
 男孩这份大爱,
以及对友情的看重,
超越了他对死亡的恐惧。
也许我们没那么伟大,
但是善良与单纯,
却不是也是我们一直向往,
或者,也一直藏在我们的心里么?

我相信,
我的学生
也一样有着这样的感动。

我相信,
这是文字的力量,
也是阅读的力量。

这份力量,
常常让我们看见自己美好的一面。